Saturday, April 25, 2009

:: 昨天的雨点洒下来 那滋味就是爱

因为收集回来的数据都是正面的,而且当中还不乏有识之士所给于的高分评价,所以我满怀着期盼去看了实践的《天冷就回来》。

结果并没有预期那么地棒!

剧本真的平凡得让人感觉无聊。

由于没有看过第一次的演出版本,所以无从比较。这样反而更好,我想,因为可以更客观些。

只觉得作品充满着许多让人费解的地方。举几个我还记得的例子:

1.在纽约餐厅打工的男女主角们一直辛苦辛苦地抱怨个不停。但说真的,我一点也感受不到他们的那份辛劳。我一直在想,派送芘萨到底有什么好委屈的?打工本来就是这样的阿,不是吗?真是一群吃不起苦的死小孩。

2.另外我也完全感觉不到男女主角为自己的理想所付出的努力。他们真的有在努力吗?全部都是他们自己说的。导演似乎一厢情愿地认为到场的观众应该都具备一定程度上的想象能力。是的,确实是可以凭着经验去想象他们那谁人知的辛劳。但是很抱歉,我感受不到。

3.还有就是场景虽然是设定在纽约,但是一点纽约的感觉都没有啊。那里真的可以是任何一个地方。整齣剧几乎找不到男主角离乡背井到遥远的国度去奋斗的感觉。一直到他突然向大家告别,宣布要回国的时候,我才愕然想起,是哦!那个家伙现在是在纽约。我的建议是看能不能够加强男主角的新加坡身份。单单坟墓的场景真的不能够交待什么。那里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家。比如说,马来西亚。

4.音乐的串连有些时候也稍嫌牵强。幸好,梁老师的歌依然好听。

5.虽说是试演,但舞台失误真的也过于频密。

真的,对《天冷》很失望。在脱下它那新瑶的外衣以后,剩下的只是无聊的剧本。

还好女主角的表现还不错。我说的是那只猫。



尽管如此,我想,我还是会愿意花钱支持本地剧的。

P.S.只限新瑶卡拉OK活动会员募集中

Wednesday, April 22, 2009

:: rat.a.too.ee

突然发觉,围绕着我生活中大部分的人、不管认识或不认识的、都在谈论含毒印度罗惹的事。

也难怪。毕竟这次的事件造成了不少人命伤亡。

凡事都会有肇就它的始作俑者。只要能够尽快把它找出来,事情就能够尽早平息。于是,大家开始把矛头指向扎根在那一带的老鼠社群。

像这种事,错的永远都不会是人类。很快地,大规模的灭鼠行动开始铺天盖地的展开。到处都是致命的陷阱。屠鼠情绪无限升温。仅仅一天的时间,阵亡鼠数就高达60多只。当中还不包括因此失去双亲的小老鼠们。

夜里如果足够安静的话。大概能够听得见,经由地下水道传递上来,幼鼠们歇斯底里的呼唤声。

“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
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
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
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
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
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
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
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的!肚饿!好难耐!”

不知道为什么,每每新闻报道文章里提及老鼠群的时候,我总是不经意地连想到Ratatouille里那只,时时刻刻都在努力做出好料理的老鼠。想想,那帮老鼠当中搞不好也存在着那么一只。现在正被困禁在捕鼠笼子里,焦虑地等待着未知的未来。

“放我出去阿!我的那锅粥快要焦掉了!”



再说一个关于罗惹的事。
我不时都在为Rojak怎么会被反译成‘罗惹’这件事烦恼着。到底是由什么人去决定这种事的呢?妈的!‘罗惹’到底有哪一点听起来像原文呢?而且念起来也相当拗口。最起码也应该是‘罗喳’之类的吧,我想。

僕:你吃过了吗?
友達:还没。
僕:要吃吗?
友達:我没意见。
僕:去吃什么呢?
友達:印度罗惹。
僕:很好,很好。

Click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