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個關於在《20世紀少年》漫畫裡看到的事。
朋友黨在籌備世界毀滅計劃期間發生過這麼一段小插曲。黨內的機械研發團曾經為了機器人的控制模式的事起了爭執。
機器人究竟是遙控的好呢?還是由人操作駕駛的好呢?
80年代以前漫畫中所出現的機器人大都是遙控式的。只要能夠掌握到遙控器,就能任意控制具備毀滅性功能的巨大人形機器人去執行各種任務。
只是令我非常費解的是,為甚麼每次負責操作的重大責任往往都會落在小孩的身上呢?
要命!
簡直就是拿人類文明來開玩笑!因為人類的小孩在本質上就是本性非常殘忍的生物呀。完全不被任何道德觀念束縛的他們,自由地進行著各式各樣不可思議的暴力。像這樣的事,只要仔細去觀察它們玩耍的習慣就能夠發現。幾經辛苦堆積起高高的積木塔,就只是單純地為了想要把它推倒。
要命!
曾經看過幾個小鬼拿著橡膠圈對咖啡店裡的蒼蠅群進行大屠殺。一開始還不怎麼樣,小鬼手裡的武器幾乎沒有甚麼殺傷力可言。でもうね,漸漸地,經過反復不斷的練習以後。它們的技術變得越來越好。只要有蒼蠅不幸地進入橡膠圈射擊有效範圍內就鐵定命中。
咻的一聲,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被炸得稀巴爛。甚麼也沒留下。
要命!
後來,開始有了附設駕駛倉的機器人。由駕駛員直接進入駕駛倉內進行操作。這類機器人比較有名的有Gundam、Macross 和 Patlabour。
“那如果是這樣的話,機器人不就成了交通工具了嗎?”反對聲中難免會有人會這麼問。
看起來確實是這樣。但對我來說,不管是遙控的也好,由人類駕駛的也好。它們都只是高科技開發出來供人驅使的交通工具而已。工作結束了以後便被送回巨型貨艙內停放。只要把引擎鍵關上。马上就會進入靜止狀態。簡直就和夜晚的停車場常常會看到的光景一樣。
OFF!
從來都沒有這樣看待關於機器人的事。對我來說,就機器人而言,只有安裝了人工智能的才算。因為如果沒辦法做出簡單思考或與人類進行基本互動的話,就不能夠被稱為機器人呀,我想。
所謂機器人這種東西,應該就是像多啦A夢這一類的機種。如同朋友般地陪伴在身邊,一起解決著各種難題。偶爾陪你說說話,聊聊天。有時也負責督促課業的事。 就像Robinson Crusoe 的Friday一樣。Nice!
所以說呢,我最喜歡的還是 多. 啦. A. 夢。
アン、アン、アン、とっても大好き,ドラえもん。
Sunday, October 26, 2008
Monday, October 20, 2008
Thursday, October 2, 2008
::憶白門
成王敗寇。
我想,是第32集《火鳳燎原》最佳的寫照。
薄薄一小本,卻道盡漢末多少亂世英雄的感慨惆悵。不管昔日如何英雄了得,到了兵敗待斬時,才驚覺心中宏圖壯志已如冉冉雲烟飄然而散。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人之將死,還會在意甚麼呢?
白門樓事件在演義中被輕描淡寫地帶過。讓人感覺古人好像就只有忠或奸兩種類別而已。所謂的灰色地帶是不被容許存在的。
忠的,永遠是忠的。
奸的,一定是奸的。
這樣子的謎思,鈍化了後世子孫的思考模式。要知道,歷史永遠是由勝利的一方寫下的。順己的,永遠視為正統。逆己的,怎麼看都不順眼。要怎麼評論人物的忠與奸取決於你是站在哪一方。
智者,永遠站在遠處觀望。
東漢建安三年,曹操攻打呂布的根據地下邳,因呂布有勇無謀而多猜忌,不用陳宮建議,諸將又各自猜疑,所以每戰多敗。曹操圍攻三個月,決水圍城,呂布軍中上下離心,其部下侯成、宋憲、魏續反叛,縛了陳宮投降,呂布在白門樓見敵軍攻急,大勢已去,於是令左右將他的首級交給曹操,左右不忍,便下城投降。呂布被捆到曹操面前,曾要求鬆綁,曹操笑說:「綁老虎不得不緊。」呂布又說:「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領騎兵,曹公率領步兵,可以統一天下了。」曹操頗為心動,但劉備在一旁說:「君不見丁原與董卓的下場嗎?」主簿王必獻帝春秋呂布死前說:「大耳最不能相信。」,最後呂布被縊殺,其陳宮、高順亦被處死,張遼則領兵曏曹操投降。(取自維基百科)
這只是大綱。事實真的只有這樣嗎?
作者陳某有不同的觀點。
世人都只記得呂奉先臨刑時如何厚顏無恥地公然曏曹孟德乞饒。這般九流人物行徑竟出自戰神之手,著實讓人唾棄。卻沒有人願意退一步去思考真相背後所存在的可能性。
陳某在作品中提醒了我們這一點。
驍勇善戰的呂布會真的畏懼死亡嗎?因該不太可能。
因為,比起活著面對眼前的失敗,接受死亡來得容易些。
更何況是像他這般一等一的人物。
那又是為了甚麼他要這麼做呢?
作者寫下了兩句話:
古有勾踐卧薪嘗膽,
今有呂布跪地求饒。
活著是為了成就更多的事。
越王勾踐當年如果不採納軍師範蠡的建議,到吳為奴三年,而是選擇了更為容易的死亡。那歷史就只會記載吳國滅越的事跡。而不是卧薪嘗膽了。
呂布很清楚這點。
結果,還是被識破了。
臨刑前,呂布問徐褚:
曹公之所以猶豫,遲遲不殺某,肯定是認為某還可用。那麼,改變他主意的人是誰呢?
是劉備。
想想也是。還有誰會比劉備更清楚這種事呢?
期待下集的驚喜。
我想,是第32集《火鳳燎原》最佳的寫照。
薄薄一小本,卻道盡漢末多少亂世英雄的感慨惆悵。不管昔日如何英雄了得,到了兵敗待斬時,才驚覺心中宏圖壯志已如冉冉雲烟飄然而散。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人之將死,還會在意甚麼呢?
白門樓事件在演義中被輕描淡寫地帶過。讓人感覺古人好像就只有忠或奸兩種類別而已。所謂的灰色地帶是不被容許存在的。
忠的,永遠是忠的。
奸的,一定是奸的。
這樣子的謎思,鈍化了後世子孫的思考模式。要知道,歷史永遠是由勝利的一方寫下的。順己的,永遠視為正統。逆己的,怎麼看都不順眼。要怎麼評論人物的忠與奸取決於你是站在哪一方。
智者,永遠站在遠處觀望。
東漢建安三年,曹操攻打呂布的根據地下邳,因呂布有勇無謀而多猜忌,不用陳宮建議,諸將又各自猜疑,所以每戰多敗。曹操圍攻三個月,決水圍城,呂布軍中上下離心,其部下侯成、宋憲、魏續反叛,縛了陳宮投降,呂布在白門樓見敵軍攻急,大勢已去,於是令左右將他的首級交給曹操,左右不忍,便下城投降。呂布被捆到曹操面前,曾要求鬆綁,曹操笑說:「綁老虎不得不緊。」呂布又說:「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領騎兵,曹公率領步兵,可以統一天下了。」曹操頗為心動,但劉備在一旁說:「君不見丁原與董卓的下場嗎?」主簿王必獻帝春秋呂布死前說:「大耳最不能相信。」,最後呂布被縊殺,其陳宮、高順亦被處死,張遼則領兵曏曹操投降。(取自維基百科)
這只是大綱。事實真的只有這樣嗎?
作者陳某有不同的觀點。
世人都只記得呂奉先臨刑時如何厚顏無恥地公然曏曹孟德乞饒。這般九流人物行徑竟出自戰神之手,著實讓人唾棄。卻沒有人願意退一步去思考真相背後所存在的可能性。
陳某在作品中提醒了我們這一點。
驍勇善戰的呂布會真的畏懼死亡嗎?因該不太可能。
因為,比起活著面對眼前的失敗,接受死亡來得容易些。
更何況是像他這般一等一的人物。
那又是為了甚麼他要這麼做呢?
作者寫下了兩句話:
古有勾踐卧薪嘗膽,
今有呂布跪地求饒。
活著是為了成就更多的事。
越王勾踐當年如果不採納軍師範蠡的建議,到吳為奴三年,而是選擇了更為容易的死亡。那歷史就只會記載吳國滅越的事跡。而不是卧薪嘗膽了。
呂布很清楚這點。
結果,還是被識破了。
臨刑前,呂布問徐褚:
曹公之所以猶豫,遲遲不殺某,肯定是認為某還可用。那麼,改變他主意的人是誰呢?
是劉備。
想想也是。還有誰會比劉備更清楚這種事呢?
期待下集的驚喜。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