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敗寇。
我想,是第32集《火鳳燎原》最佳的寫照。
薄薄一小本,卻道盡漢末多少亂世英雄的感慨惆悵。不管昔日如何英雄了得,到了兵敗待斬時,才驚覺心中宏圖壯志已如冉冉雲烟飄然而散。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人之將死,還會在意甚麼呢?
白門樓事件在演義中被輕描淡寫地帶過。讓人感覺古人好像就只有忠或奸兩種類別而已。所謂的灰色地帶是不被容許存在的。
忠的,永遠是忠的。
奸的,一定是奸的。
這樣子的謎思,鈍化了後世子孫的思考模式。要知道,歷史永遠是由勝利的一方寫下的。順己的,永遠視為正統。逆己的,怎麼看都不順眼。要怎麼評論人物的忠與奸取決於你是站在哪一方。
智者,永遠站在遠處觀望。
東漢建安三年,曹操攻打呂布的根據地下邳,因呂布有勇無謀而多猜忌,不用陳宮建議,諸將又各自猜疑,所以每戰多敗。曹操圍攻三個月,決水圍城,呂布軍中上下離心,其部下侯成、宋憲、魏續反叛,縛了陳宮投降,呂布在白門樓見敵軍攻急,大勢已去,於是令左右將他的首級交給曹操,左右不忍,便下城投降。呂布被捆到曹操面前,曾要求鬆綁,曹操笑說:「綁老虎不得不緊。」呂布又說:「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領騎兵,曹公率領步兵,可以統一天下了。」曹操頗為心動,但劉備在一旁說:「君不見丁原與董卓的下場嗎?」主簿王必獻帝春秋呂布死前說:「大耳最不能相信。」,最後呂布被縊殺,其陳宮、高順亦被處死,張遼則領兵曏曹操投降。(取自維基百科)
這只是大綱。事實真的只有這樣嗎?
作者陳某有不同的觀點。
世人都只記得呂奉先臨刑時如何厚顏無恥地公然曏曹孟德乞饒。這般九流人物行徑竟出自戰神之手,著實讓人唾棄。卻沒有人願意退一步去思考真相背後所存在的可能性。
陳某在作品中提醒了我們這一點。
驍勇善戰的呂布會真的畏懼死亡嗎?因該不太可能。
因為,比起活著面對眼前的失敗,接受死亡來得容易些。
更何況是像他這般一等一的人物。
那又是為了甚麼他要這麼做呢?
作者寫下了兩句話:
古有勾踐卧薪嘗膽,
今有呂布跪地求饒。
活著是為了成就更多的事。
越王勾踐當年如果不採納軍師範蠡的建議,到吳為奴三年,而是選擇了更為容易的死亡。那歷史就只會記載吳國滅越的事跡。而不是卧薪嘗膽了。
呂布很清楚這點。
結果,還是被識破了。
臨刑前,呂布問徐褚:
曹公之所以猶豫,遲遲不殺某,肯定是認為某還可用。那麼,改變他主意的人是誰呢?
是劉備。
想想也是。還有誰會比劉備更清楚這種事呢?
期待下集的驚喜。
4 comments:
智者,永远站在远处观望。
胜者,又在何处备战?
当然是选择在有利于自己的舞台上
如果吕布最终获胜,那么他当时的评价就是“识时务之举”、“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卧薪尝胆等待东山再起”之类的了。
是D。答D非常好。只是白门楼背后隐藏的秘密要比这里提及的还要多D多D多。
Post a Comment